植株的主根、与地面相距较近的茎基部,会产生略微凹陷的病斑,颜色多为红褐色,皮层会变为溃疡状,菌丝一开始没有颜色,之后会慢慢变褐。
连作、使用霉变的种子、过早播种等因素,容易引发大豆立枯病。
一、大豆立枯病的症状
1、大豆立枯病仅在苗期发生,幼苗和幼株主根及近地面茎基部出现红褐色稍凹陷的病斑,皮层开裂呈溃疡状,病菌的菌丝初无色,以后逐渐变为褐色。
2、病害严重时,外形矮小,生育迟缓,靠地面的茎赤褐色,皮层开裂,呈溃疡状。
二、大豆立枯病的发病条件
1、连作发病重,轮作发病轻。因病菌在土壤中连年积累增加了菌量。种子质量差发病重。
2、凡发霉变质的种子一定发病重,立枯病的病原可由种子传播,并与种子发芽势降低、抗病性衰退有关。
3、播种愈早,幼苗田间生长时期长发病愈重。用病残株沤肥未经腐熟,能传播病害发病重。
4、地下害虫多、土质瘠薄、缺肥和大豆长势差的田块发病重。
三、大豆立枯病的防治方式
1、选用抗病品种。药剂拌种。用种子量0.3%的40%甲基立枯磷乳油或50%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。
2、实生轮作,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轮作。
3、选用排水良好高燥地块种植大豆。
4、低洼地采用垄作或高畦深沟种植,合理密植,避免地表湿度过大,雨后及时排水。
5、浇水要根据土壤湿度和气温确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