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菇长的慢的原因:平菇的菌种和季节不太适应、菇场的环境不适、培养料污染。
1、春秋平菇的生长旺季,应当选择高温型品种的平菇。
2、平菇养殖场地要求通风条件良好,干净卫生,并有适量散射光。
3、选择清洁、未结块的培养料进行种植,生料栽培时切忌随意添加尿素或其它氮肥,通常只在堆料发酵种菇时再添加尿素。
一、平菇长的慢的原因
1、首先,平菇的菌种和季节不太适应。如果在冬季栽培了高温型品种的平菇,会引起了平菇的“不适症”,主要表现为发菌缓慢,出菇迟,甚至不发菌不出菇。因此冬季栽培平菇要选择低温型的品种。同理,在春、秋平菇的生长旺季,就要选择高温型的品种。
2、第二,就是菇场的环境不适导致平菇“中毒”。如选择在阴暗、通风不畅的房间,或选在不卫生的场所种菇,这些都是引起杂菌污染的原因。杂菌分泌的毒素抑制了食用菌的生长,出现了“中毒症状”,表现为平菇不可正常生长,甚至完全报废;有的虽勉强发菌,却又因出菇期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受害,致使不能出菇或形成畸形菇。因此您在选择种菇场所时,应选择通风条件好,并有散射光的干净卫生场所。
3、第三,可能就是培养料的污染导致。如果您选用了已被污染、结块的原料栽培平菇,或调配营养料时为补充氮源而向料内加入过量的尿素或其它的化肥,会造成大面积污染,导致不发菇或发菇缓慢。所以首先要选择清洁、未结块的培养料;其次要注意,只有在堆料发酵种菇时才加一定量的尿素,而生料栽培不随便添加尿素或其它氮肥。
二、平菇发菌期的管理要点
1、堆垛发菌后,必须定期在料袋间插温度计观察堆垛的温度,同时要注意堆垛温度的变化。天气温度有变化时,必须改换菌袋的打垛方法,发菌最适温度是25°C-30°C,高于30°C时必须要散堆。
2、堆垛后每隔5-7天必须翻垛一次,翻垛时要将下层料袋往上垛,上层料袋往下垛,里面的料袋往外垛,外面的料袋往里垛。这样可以使菌袋的受温一致,发菌也会整齐,翻垛时如果发现有杂菌污染的料袋,必须要将其拣出。
3、菌丝在生长的过程中会慢慢变大,如果袋内供氧量不足就会影响菌丝生长,当菌丝长进料内2-3厘米时就必须采取供氧措施。可在菌丝生长带的上端1-2厘米处用大头针刺8-10个孔,或用竹筷从袋口往里面扎3-4个孔进行通气,也可以将料袋两头扎紧的绳子松开一点,让新鲜空气进入袋内。